"使用者體驗"在行銷上是目前最氾濫的一個字眼,畢竟使用者可分為族群或個體更可延伸至家庭、公司等等更多的體系.
以華碩這個產品的硬體idea來說是十分好的立意,要是可以無蓋結合或許質感會更好,不過我一直覺得ASUS應該仿SONY開創一個品牌線(VAIO),多線品牌在汽車、精品業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今天Computex 施董上台表演魔術展示了這項產品,不過比較了ipad 產品發表會,我們可以知道目前這些裝置廠還是把主力放在外觀設計跟硬體規格上, ipad2發表會上在硬體上簡單的介紹外還加入了軟體內容的提升, 如:iMoive 等等, 反觀國內大廠主打使用者體驗都是以PC體驗的延伸作為主軸,畢竟是PC起家的這無可厚非.不過把時間點拉回三年前Wii的出現,其市場策略就是要吃下非遊戲族群的市場,也成功讓任天堂當年的市佔率節節上升,同樣的思維我也希望國內大廠能夠確實思考"使用者體驗"的真確定義,比如說HTC在一片Google機海中利用了美國的設計中心的SENSE作出了軟體介面自我風格而有了硬體廠一直以來難以達到的NT48元EPS.(Apple是5.X美金,但是人家是軟硬體廠商). 即使Padfone有著極佳的設計idea但是內部的表現才是延伸產品壽命週期與獲利的重點而不是僅僅淪落為半年一造的產品更替.
就目前看來其實國內廠商應該集體合資一個在華人影音的整合下載市集,歐美你要擊敗iTunes的獨佔性難度很高,剩下能夠制定規格的市場大概就是中國的使用人口,不過怎樣突破盜版以及各家思維這就是銀彈的問題.
"使用者體驗"的廣泛與深度,只能說不單純是硬體可以左右的。